名称 | 【重点事项-重大政策政策解读】《宿城区推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年行动方案》政策解读 | ||
索引号 | 321302000/2025-01136 | 分类 | 政策解读 其他 其他 |
发布机构 | 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宿城区推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年行动方案》政策解读
《宿城区推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2025年5月30日由区政府办公室印发,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现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2024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增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科学规划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经济实用的应急救援阵地,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2024年10月31日,市政府办印发《关于推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提升基层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区)利用三年时间,2027年底前全市完成不少于430个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任务,全面提升基层 “救早、救小、救初期”的应急救援能力。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我局牵头起草了《宿城区推进基层救援站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并先后征求了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经修改完善形成本方案。
二、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工作要求3个部分及2个附件。
其中,第一部分“总体目标”。2025年—2027年,我区计划建设应急救援站95个,二级站7个、三级站36个、四级站52个。2025年底前要完成不低于30%的总建设任务,2026年完成不低于70%的总建设任务,2027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第二部分“建设内容”。总体思路是按照“资源整合、布局合理、科学运作、高效节约”的原则,从“人、财、物、制”四方面入手,着力打造“543”工作格局。五有标准:一是有专设站点。在无消防救援站的镇建设二级站,在重要国计民生单位、医疗机构、商业综合体、劳动密集型企业、学校等建设三级站,在重点村居(社区)建设四级站。二是有专职人员。二级站按照“1+5+N”模式编成(由镇街安全生产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兼任站长,配备不低于3名安全生产、2名消防工作人员,并预留不少于30人的后备力量);三、四级站按照“1+2+N”模式编成(由负责安全生产同志任站长,配备2名工作人员,并预留不少于4或6人的后备力量)。三是有专门场地。二级站按照“四室一区一中心”布局(办公室、宣教室、备勤室、器材室、停车区、应急调度中心);三级站按照“三室一区”布局(办公室、备勤室、器材室、停车区);四级站应设置“两室”(办公室、器材室)。四是有专项经费。二级站必配1辆5吨级消防车,三级站根据实际情况必配或选配1辆3吨级小型消防车,四级站必配1辆2吨级小型消防水车,区、镇两级要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支持。五是有专业装备。结合火灾扑救、防灾减灾、森林防灭火等事故灾害应急救援需求,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装备器材,便于随时调用、就近保障。四项任务:一是抢险救援。按照“救早、救小、救初期”的定位,做好突发事故灾害的初期处置、应急救援、人员疏散转移等工作。二是安全巡查。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社会面小场所开展日常检查,建立问题隐患清单,并实施复查验收推动闭环。三是服务救助。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救助培训及救援工作,对辖区内群众意外落水、家庭个人突发紧急情况给予及时救助服务。四是宣传培训。深化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加强辨风险、能应急、会逃生教育培训,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三全机制:一是全天候值班备勤机制。二级站实行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三、四级站实行24小时备勤。二是全方位协调联动机制。以镇街为单元,制作风险隐患点位分布图,建立镇域应急指挥联络表。三是全区域指挥调度机制。应急救援站接到警情信息后,按照 “1分钟响应、5分钟到场”的要求,尽快前往现场开展先期处置,为后续救援赢得时间。
第三部分“工作要求”。明确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的保障措施、队伍建设和责任落实等要求。应急救援站建设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抓手,由区应急管理局统筹指导推动。在后续推进过程中,对于镇街、村居(社区)应急救援站建设,区财政按实际支出的50%比例给予补助。对于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单位建立的应急救援站,由区财政按实际支出的20%比例给予补助。对于商超、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站建设,采取“政府指导+单位自建”模式,以市场投资为主。建议各单位、各部门将应急救援站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必要支持保障,确保应急救援站点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力争通过三年努力,高质量完成95个应急救援站建设任务,全面筑牢基层安全底线。
2个附件分别为《宿城区应急救援站装备配备标准》、《全区应急救援站建设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