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宿城区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 ||
索引号 | 321302000/2022-01287 | 分类 | 政策解读 其他 其他 |
发布机构 | 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日前,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发布《宿城区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等问题进行解读。
一、《规划》出台背景。
2021年12月30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宿迁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和《宿迁市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宿城体育实际,出台此《规划》。
二、《规划》基本框架。
《规划》共分为四大部分,主要包括:一是“十四五”宿城体育面临的形势;二是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三是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强化学校体育、壮大体育产业六个方面阐述“十四五”时期宿城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四是加强体育事业发展保障。
三、《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宿城区体育发展4个主要目标。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日益提高。2025年末,宿城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4%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5%以上,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平方米以上。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体教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体育项目布局更加科学,体育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3.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达到50%以上,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创建市级及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所,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活动浓厚氛围。
4.体育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社会资本逐年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体育消费供给丰富,体育产业市场规范有序,到2025年末,获得省、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个以上。
四、规划中提出的六大重点工作任务。
(一)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到2025年实现新增区级体育协会3个以上,争创3A级以上协会,新增3A级以上协会5个。
2.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到2025年末,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名,全区共有社会指导员5000名,广泛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3.加强体育设施建管护。实行全民健身设施管护专项治理试点,实现所有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动态管护。盘活用好城市空闲土地,补足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到2025年,50%镇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村级多功能运动场超过18个。
(二)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广泛开展公益性的群众健身活动,继续打造 “韵动宿城体育大舞台”品牌活动阵地,实施“1313”行动计划,调动体育协会和体育团队,统筹布局太极拳、柔力球等体育项目。
(三)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组织完成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区、镇(街道)二级国民体质监测、评价与健身指导网络化平台,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组织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做好运动处方的选配和升级,逐年举办科学健身科普讲座。
(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1.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制定备战参赛方案,制定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倒计时备战计划,积极参赛、力争夺牌。
2.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竞技体育改革,推进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到2025年,建成8个以上机制完善的共同体学校。做大做强田径、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橄榄球、篮球、等项目水平,向上输送优秀运动员300名以上。
3.优化市队校办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市队校办”工作机制,优化布局市实验学校、南师附中城北路校区与市运动中心、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共建的体育项目。2023年计划新增支口实验学校为市队校办项目训练单位。
4.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教练员新增2名专业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深入开展专技战术、医疗康复、团队管理等研究。筹划成立排球、田径、棒垒球、体操、少儿体适能等体育俱乐部。
(五) 强化学校体育
1.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培养新型体育人才。整合体育和教育资源,实施《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高质量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3.打造学生健康工程,助力学生健康发展。每天至少安排1次、不低于30分钟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落实体育家庭作业,发展学生力量、柔韧素质、速度灵敏素质,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均不少于1小时。落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视力健康监测,确保总体近视率每年平均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开展脊柱侧弯、肥胖等体质健康问题宣传教育。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督查评估。
4.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建立市、区、校三级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各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运动会。开展“区长杯”足球、篮球、排球精品赛事和田径运动会。
(六)壮大体育产业
1.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利用古黄河、运河等生态自然资源,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和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推进体育健身、体育培训行业发展。
2.规范体育市场管理。规范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的许可、收费、招生、教学等办学行为,执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审批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规范发展。
3.促进体育消费。拓宽消费空间,配合夜间经济,推广街头篮球、轮滑、荧光夜跑等体育活动,拉长消费链。
五、《规划》提出四点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宣传引导。
3.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4.加强监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