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汇林?碳汇林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宿城区“大运河支口段碳汇林基地”便是对碳汇林理念的一个生动诠释。该基地不仅承载碳汇林的基本功能,更是集水文化、法治宣传教育、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被告人异地补植复绿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它是宿城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的司法宣传窗口,更是实践“碳汇”补偿替代性修复方式的前沿阵地。
植树造林,筑起绿色屏障。“大运河支口段碳汇林基地”位于骆马湖二线堤防背水滩地,曾是一片荒芜之地。然而,随着碳汇林项目的实施,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基地栽植树种为北京林科院研制的3804无絮杨,这种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特点,3到5年内,杨树成活率可达95%,由此具备“碳汇”能力。据估算,林木每生长1 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1.62 吨氧气,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内的空气质量,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创新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在碳汇造林方面,宿城区采取了多项创新尝试,包括探索林业碳汇调查评估、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碳汇造林项目以及探索碳汇交易等。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宿城区域的碳中和能力,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探索碳汇交易方面,宿城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深化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
法治护航,保障生态安全。“大运河支口段碳汇林基地”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典范,还是重要的法治宣传教育平台。通过设置生态司法警示教育区,向公众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对于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提供了一个进行异地补植复绿的机会,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损失。这种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彰显了人文关怀,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宿城区通过“大运河支口段碳汇林基地”项目,有效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内的碳汇能力,还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提供宝贵经验。未来,宿城区将以深化碳汇造林项目,提升林业碳汇能力、简化碳汇项目开发流程、推动区域市场交易为重点工作方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绿色发展新潮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模式、新路径。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为宿城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