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亭建好了,咱得立规矩!往后有害垃圾得单独放,不能再‘一锅烩’了。”近日,在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新建的垃圾分类收集点旁,村民代表朱杰正和邻居们热烈讨论。这番讨论的源头,正是该村组织的聚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有事好商量”议事会。会上,群众反映强烈的露天堆放、工业垃圾堆积问题被摆上台面,经过政协委员、乡贤、党员和村民代表现场勘查与多轮商讨,“科学布点+分类亭建设+长效管护”的方案最终敲定并迅速落地,让困扰村民的环境问题有了解决之道。
大众村的实践,生动展现了耿车镇如何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机制深度融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面对环境治理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老大难”问题,耿车镇深知痛点需由村民共诊,良方需汇聚集体智慧,让协商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
议题来源于最贴近的民声。遍布各村(社区)的协商联系点、活跃的网格员,如同灵敏的触角,广泛收集着诸如沟渠淤塞、杂物乱堆、分类设施缺失等村民身边的环境难题。这些真实的诉求被精准梳理,形成一张张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清单”,成为协商议事的起点。
解法汇聚于最广泛的民智。在协商过程中,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回收利用体系,优化相关设施布局,深化“户减量、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
落实依靠于最坚实的民力。政协委员全程参与,确保协商达成的共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五星村,协商促成的村卫生室升级改造,引入村民代表参与日常管理;大同村为了满足村民健身的需求,讨论建设锻炼场所;大众村的垃圾分类新规则建立起各家各户落实门前“三包”的长效管护体系,让“商量”的结果真正落地生根。
“有事好商量”机制的深度实践,为耿车镇的环境整治注入了强劲动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以来,通过协商议事平台的有效推动,整治黑臭沟渠15公里,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超过百亩,基础设施短板正加速补齐。协商制定的村规民约、轮值保洁制度等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了“整治—反弹”的怪圈。以刘圩村为例,试行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清运量减少了约15%,资源回收率显著提高。更为可贵的是,村民的环境共建意识显著增强。从过去的“干部干、群众看”,到如今的“齐心干、共维护”,村民在参与协商和行动的过程中,真正成为环境提升的主人翁。“以前总觉得环境是公家的事,现在明白了,房前屋后弄清爽了,自己住着也舒坦!”白鹿湖村民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通过“协商”这根精细的绣花针,耿车镇正一针一线地编织着乡村环境治理的共治共享新图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这里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化作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幸福靠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