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区政发〔2023〕30号
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宿城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区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推进宿城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六届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宿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宿城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为加快推进宿城区“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水韵天成·自在宿城”城市品牌形象,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和首位度,激发文商旅市场活力,根据工作需要,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系统谋划、系统推进、系统落实,从更高视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优化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繁荣,实现产业转型、推动消费升级、增加群众就业、促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着力打造以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健康养生为导向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目的地,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宿迁作出“宿城贡献”、展现 “宿城担当”。
二、发展目标
围绕“生态优先、融合创新”的发展定位,以文提升品质、以商增添活力、以旅带动人气,推进文化、商贸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水韵天成·自在宿城”影响力,持续擦亮全市“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金字名片,实现产、城、人相融互促,打造长三角知名的生态文商旅休闲名城。到2025年,力争创成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等;全区旅游实现年接待游客量超55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达80亿元。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水韵天成”文商旅融合
1.塑造文商旅发展格局。围绕“一核一廊一带四组团”全域空间格局,挖掘西楚文化、两河文化等主题,强化规划引领,持续保护中心城区街道风貌,推进西片区业态持续开发,丰富业态功能、完善服务配套,在串点成链基础上,筑好西楚文化核心环。以核心商圈提档升级和错位发展为目标,坚持新老城区并举、传统和新兴商业并重,分类推进“一圈一策”和“一街多品”建设,以街头巷尾网红打卡为特色,加快把清水湾·金樽坊、宝龙二十四街、楚街、中央商场妙喵街等特色步行街打造成为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情景式主题商业街,形成特色街区与核心商圈良性互动、线上线下充分融合、文商旅无缝对接的消费生态,打造消费新地标。到2025年,中心城区重点打造集消费、娱乐为主的一批次主题消费街区,包括清水湾·金樽坊特色餐饮消费区,古黄河滨水休闲文商旅消费核心区等,培育限上住餐企业20家。(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商务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局、资规分局、众安集团、润民集团,古城街道、幸福街道、项里街道、双庄街道、河滨街道)
2.实施文商旅精品项目。打造一批地方美食、轻奢民宿、风情演绎等体验性项目,持续提升宿城“水韵天成·自在宿城”的吸引力。鼓励幸福路商圈聚焦文化内涵、中央商场商圈聚焦休闲娱乐、西湖路商圈聚焦高端商业、新区商圈聚焦新型服务业,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积极探索实施“首店”激励机制,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演、首展、首赛、时尚周、品牌秀、创意展等活动,补充补强城市商圈顶层业态。合理选址中心城区板块,打造地方饮食文化和市井场景。到2025年,建成面积5000平方米、桌位100张以上的“一街多品”特色小吃综合体。推进轻奢民宿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进高端民宿企业,以集约服务营销模式开拓城市民宿发展,每年引进不少于2家高端民宿企业。推动白酒领域研究与创新,以“白酒+”跨界开拓衍生产品,将清水湾·金樽坊等传统白酒专卖店转型成可看、可学、可购、可品的“慢酒馆”。(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文广旅局、区市场监管局、众安集团、润民集团,各镇街)
3.激发文商旅消费潜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利用,持续推动新盛街、黉学街、清水湾·金樽坊、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等高品位节点项目更迭,加快推进融入“一水一城一都多节点”的夜间经济带,重点打造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培育夜市街区,引导开展“酒都不打烊”“嗨在宿迁”等夜间文旅消费活动,以发放消费券等方式,促进文商旅发展,构建融合食、游、购、娱、展、演为一体的夜间经济业态,打造“夜游宿城”消费品牌。到2025年,在现有硬件达标的基础上,培育形成黉学街、新盛街、清水湾·金樽坊等美食街区,挖掘推广“楚宴”“湖鲜”等宿城名宴,将“李家元宵”“王官集瓦块鱼”等老字号打造成网红打卡点。推动各类文艺形式进入街区小巷、消费场所等演出,增设一批个性书店、民间博物馆(艺术馆)、小剧场。(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文广旅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众安集团、润民集团,各镇街)
(二)打响“自在宿城”品牌IP
4.提质文化展示工程。不断挖掘西楚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加强宿城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原址保护修缮,建立健全项目考古前置和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开展名人资源搜集与学术研究,加大名人故居保护力度与开放程度,打造“西楚文化”品牌效应。构建西楚文化数字元素库,整合录入非遗、红色革命、民风民俗等影像资料。挖掘独有城市内涵,重点培育“项王故里”“朱瑞将军”“水美朱海 渔乐田园”“幸福牛角”等文旅IP,打造最具文化标识度的文旅目的地品牌体系。举办西楚文化主题活动,培育楚风、楚韵等文创IP。开发“地名文化故事”等沉浸式艺术展览与艺术演艺产品,做大音视频、动漫游戏、演艺展示等数字文化产业。(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资规分局、城乡统筹试验区、众安集团、润民集团,各镇街)
5.做优文商旅节庆品牌。统筹全区文商旅节庆,以节庆为引擎,以特色活动为媒介,利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朱海康养旅游度假区等资源优势,打造“水韵天成·自在宿城”独特节庆IP。立足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着力提升节庆活动文化内涵,持续举办宿城区田园艺术节、马陵放歌、青岛啤酒节、洋北西瓜节、陈集葡萄节、中国·朱海百万大鱼挑战赛、龙舟比赛等宿城品牌活动;协助办好酒都文化旅游节、“遇见醉美宿迁”消费推广季、宿迁马拉松等市级文旅活动;积极承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苏省乡村旅游节等大型文旅节庆活动。鼓励节庆活动市场化,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节庆品牌,推动项羽文化、非遗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在文商旅商圈的活化利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体育局、区融媒体中心、润民集团,各镇街)
6.拓宽宣传推介渠道。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宣传内容、转变宣传形式,开展全方位宿城品牌形象宣传和营销活动。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小红书等新媒体合作,拍摄高品质“水韵天成·自在宿城”城市形象片、文旅宣传片,培育宿城文旅推介官,瞄准长三角地区等主要客源市场,举办异地文旅资源推介活动,开展精准推介与平台合作,提升宿城区城市形象关注度。扶持创作一批反映西楚文化,彰显城市内涵的苏北大鼓、苏北琴书文艺作品,每年推出1—2个国家级、省级文艺精品。(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融媒体中心、润民集团,各镇街)
(三)促进“智游宿城”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7.优化旅游交通体系。聚焦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软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区域通达性,扩容旅游承载能力。依托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建设,谋划直达景区的快速化改造。到2025年,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景区15分钟快速交通网。加强“慢游”旅游交通建设,提升农村旅游公路品质,打造“快进慢游”交通路网,完成古黄河—民便河旅游风景道建设,实现40公里环线游。增配微公交、旅游巴士、共享电动车等交通工具。结合实际需要,优化交通标识牌设计制作,以提供准确及时的景区景点信息和引导,使游客顺利快捷的抵达目的地,促进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广旅局、润民集团,各镇街)
8.建立智慧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宿城区全域旅游智慧化系统平台内容,深入整合文旅资源,满足个性化文商旅体验及服务需求,开发“智游宿城”文商旅小程序。借助综合指挥调度中心集成应用,将游玩、美食、交通、气象、停车场、投诉建议等融入到智慧服务体系中,形成“一部手机游宿城”的快捷服务,提高文商旅智慧服务水平,为居民、游客提供一站式舒心服务。(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润民集团)
9.健全服务配套体系。加快公共设施旅游化改造,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疏解,整合完善旅游、交通等各类引导标识标牌、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宿城停车资源,改造开放地下空间,增配充电设施,增设道路停车泊位,完善中心城区差别化停车管理标准。鼓励旅游高峰期间,企事业单位向游客提供临时停车服务。(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文广旅局、众安集团、润民集团,各镇街)
(四)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10.激活市场主体。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引进国内外文商旅行业头部企业,推进文旅项目布局、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区域总部落地。提升本地文商旅企业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专业能力,加大文商旅策划营销力度。加强建成项目招商,丰富实体零售服务供给,培育特色业态。推动青年创客扩容提质,吸引更多年轻人入驻宿城创业就业,支持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工艺美术等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发改局、区行政审批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
11.强化市场监管引导。注重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宿城文商旅企业服务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到2025年,制定宿城区文商旅业态引导清单,减少环境污染大、百姓投诉多、市容影响大的业态。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和旅游投诉机制,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合同欺诈、恶性竞争、强制消费等行为,加强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落实重要景区、乡村旅游点、旅行社、酒店等安全管理责任制,常态化开展事故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预案演练。(责任单位:区文广旅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宿城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局、区应急管理局、公安分局)
(五)强化要素保障
12.加强政策激励。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政策制定,设立专项文商旅融合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办法,发挥好财政资金在文商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用好专项债券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撬动更多资本投入文商旅行业。出台土地利用激励政策,围绕文商旅融合发展,预留、配置可开发地块。加快推进资产权证办理、闲置用房激活等工作,促进传统资源活化利用。(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文广旅局、区商务局、区住建局、资规分局,各镇街)
13.注重人才招引。建立旅游企业家、文化人才信息库,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强文化领域高精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育。鼓励高端人才在宿城设立工作室、研究机构及创业基地,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引进文商旅行业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紧缺人才,同等享受区级人才相关政策。(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区文广旅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贯穿于文商旅融合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方位提升宿城文商旅融合发展能力。
(二)发挥机构优势。健全宿城区旅游委员会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文商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落实财政、金融、用地等要素保障。发挥旅游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将文商旅融合发展任务纳入各单位日常工作中,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
(三)严格监督考核。建立文商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年度任务目标和工作举措,形成有标准、有跟踪、有考核、有汇报的考核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