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宿城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索引号 | 016180106/2015-00008 | 分类 | 统计公报 其他 其他 |
发布机构 | 宿城区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新常态下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民生改善收到新成效。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同比增长11.1%(同口径,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2.7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6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为7.8:39.1:5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869元,同比增长9.9%。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2%,与上年持平。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86亿元,同比增长11.6%,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1%,与上年保持一致。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30%。耿车镇大众村荣获全国首批“淘宝村”称号。区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12家,总数达80家,实现进出口总额5.4亿美元,增长14.0%,神龙家纺、财茂科工贸城等企业出口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600万美元,增幅和完成率均全市第一。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和2013年持平,比2012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七升”即为:食品上涨3.1%,衣着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4.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6%,交通和通信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2.5%。“一降”即为:烟酒及用品下降2.2%。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7%。实现农业增加值20.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2%。
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全区全年粮食生产呈“三增”态势。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23万亩,较上年增加0.24万亩,增长0.34%;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单产452.3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1.1公斤/亩,增长2.51%,创建区来新高;粮食总产进一步壮大,总产31.76万吨,较上年增加0.88万吨,增长2.85%。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1.1万亩,植树131.2万株,年末拥有林地面积32.3万亩,林木总量85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345万m3,森林覆盖率达30.97%。全区生猪出栏20.15万头,同比增长1.9%,生猪存栏14.58万头,同比增长1.4%;家禽出栏543.3万只,同比增长1.6%,家禽存栏303万只,同比增长2.7%;牛、羊出栏分别是1.2万头、2.1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7%,5.5%。肉、蛋、奶产量稳定增长,全年肉类、禽蛋、牛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59万吨、1.57万吨和0.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4%、4.7%和5.6%。在效益、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全区渔业生产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区渔业养殖面积10.5万亩,同比增长5.0%,水产品总产量2.93万吨,同比增长5.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58万千瓦,同比增长6.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24台,同比增长17.0%;小型拖拉机13850台,同比减少17.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吨)4.49万吨,同比减少8.4%。农村用电量3512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30.09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增加值49.28亿元,同比增长14.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同比增长6.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48.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7.48亿元,增长13.1%;实现利税总额13.48亿元,降低12.1%,其中利润总额8.53亿元,降低14.5%。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区纺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电子、非金属矿物制造等四大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83.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9.8%。其中纺织服装业占据主导,实现产值83.9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6.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6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4.2%,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总数达230家。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0家,5亿元以上2家。箭鹿股份在“新三板”上市。“可来比”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德力化纤、乾天酒业分别获得2014年度市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提名奖。
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列入统计的24个工业产品中, 17个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其中增幅在15%以上的有12个,占70.6%。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企业135家,比上年增长5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7.0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工程结算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工程结算利润7.3亿元,同比下降20.6%,完成建筑施工面积14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8.77亿元,同比增长24.2%。按产业构成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1亿元,同比下降34.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6.86亿元,同比增长2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90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房地产投资52.30亿元,同比增长26.9%。
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70.90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高于总投资1.2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量的42.0%,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贡献突出。亿元投资以上项目41个,累计完成投资额74.78亿元,同比增长4.6%,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4.3%。投资25亿元的财茂科工贸城、15亿元的杰龙晶瓷项目一期顺利投产。
民间投资占据主导。2014年,全区民间投资实现125.82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4.6%,对全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9.7%。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投资90.06亿元,同比增长27.2%;房地产开发投资28.08亿元,同比增长19.7%。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1亿元,同比增长12.6%。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实现零售额98.90亿元,同比增长12.4%;乡村实现零售额18.31亿元,同比增长13.8%。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6.17亿元,同比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05亿元,同比下降13.4%。按企业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9.44亿元,同比增长5.4%;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47.77亿元,同比增长25.1%。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列入统计的20类商品中,11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占总数的55.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分类零售额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2014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同比下降2.0%。实际利用外资实现较大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600万美元,同比增长49.0%。
六、财政
2014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2.36亿元,同口径(下同)增收4亿元,增长10.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88亿元,同口径增收2.95亿元,增长14.5%;基金收入12.72亿元,同口径增收1.83亿元,增长16.4%;中央级收入5.76亿元,同口径减收0.77亿元,下降1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6.8%。
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两税”及新增企业所得税收入4.81亿元,同口径减收0.82亿元,下降14.6%;地税部门完成地方工商税21.68亿元,同口径增收2.77亿元,增长15.3%;财政部门完成非税收入2.70亿元,同口径增收0.2亿元,增长7.7%。
分地区看,区直完成财政收入19.75亿元,与上年持平,乡镇完成财政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14.3%;街道完成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39.8%;园区完成财政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9.0%。
全区实现财政总支出46.50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94亿元,同比增长7.0%。
七、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发放科技创新券25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2亿元,被列入省科技富民重点县(区)培育计划。智能电网产业园建成研发检测中心,与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建立智能电网研究院和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绿色建材产业园依托国家建材研究总院建立绿色建材实验室。首批科技镇长团到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5人,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箭鹿集团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大美宿迁·中国艺术名家采风邀请展”,华夏联合文化博物馆宿迁馆正式开馆。联合拍摄电影《炮兵司令朱瑞》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成功走进宿城。苏北大鼓传承人牛崇祥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提名奖,苏北琴书《全能神现形记》获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金奖。设立“钟吾文学艺术奖”,文艺期刊《梧桐巷》创刊。体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在第十八届省运会上夺得2枚金牌。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投入7200万元新建、加固校舍6.9万平方米。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府苑幼教集团,新增省优质幼儿园2所。在全市率先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年末拥有各类学校39所,其中:职业中学3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18所,共有在校生总人数62033人;共有幼儿园65所,在园幼儿29512人;共有教职工人数6700人,其中专任教师5747人。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药品价格明显下降,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6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完成农村改厕1万户。城镇居民医保续保扩面13.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全年累计支付补偿资金超过1亿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初步形成。全区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4个,民营医院卫生院19个。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30人,其中执业医师252人,注册护士366人。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030张。“创卫”一次性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完成70%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双庄镇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创成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村(居)25个。完成项王路运河桥桥头公园及南海路等11条林荫道路改造,新增绿化面积5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农村植树131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0.97%,全市最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升,连续七年保持秸秆禁烧卫星监测零火点记录。启动大气质量提升专项整治,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1.85万人。其中:男性36.90万人,女性34.94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6(女性为100)。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2014年,全区人口计划生育率95.58%,人口出生率为8.48‰,人口死亡率为3.79‰,自然增长率为4.6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0元,同比增长11.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05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0元,同比增长12.1%。城乡收入相对差距逐渐缩小,收入比从上年的1.91降低到1.9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63元,同比增长7.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13元,同比增长11.0%。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21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城镇职工“五险”累计参保20.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扩面17.1万人,城镇居民医保续保扩面13.8万人。投入1500万元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提品升级。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全年累计脱贫人口6万余人,脱贫率达75%,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
社会救济面进一步扩大。全年社会救济17862人,集体供养五保人数2115人,供给金额798.2万元。完善社会救助协同机制,发放医疗救助、低保五保、残疾人护理等社会救助资金1.41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元。城乡低保人员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4.9万平方米,改造草危房694户。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