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sczxtg@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名称 宿城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引号 321302/2012-00128 分类 统计公报   财政 其他    其他
发布机构 宿城区政府 发文日期 2012-05-12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宿城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跻身苏北区级发展前列,“三年跃升前五、五年冲刺三甲”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坚持“深入前沿一线,落实到底到位”的工作作风,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区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  

全区经济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1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15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2.73亿元,同比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22亿元,同比增长13.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7551.2538.00调整为9.8:50.1:40.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0.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取得新业绩。全年共完成亿元以上工业开工项目18个,亿元以上竣工项目11个,固定资产到位引资额44.36亿元。

全部引资额中,工业引资额37.39亿元,占到位引资额的84.3%,一、三产引资额6.97亿元,占到位引资额的15.7%

全面小康建设迈入新征程。据初步统计,全区四大类1825个小康监测指标,有21个指标达到省定小康标准,比上年增加5个;有3个指标达到小康序时进度,只有环境质量综合指数1项未达序时进度,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需继续扩大,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及其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1.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6.1%实现农业增加值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0%

种植业发展良好。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9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下降0.45%;粮食总产量37.52万吨,比上年增加0.11万吨,增长0.29%;棉花总产量120吨,比上年增加26吨,增长27.6%;油料总产量0.19万吨,比上年下降0.07万吨,下降26.9%

2011年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产品名称

播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粮食

88.9

37.52

其中 夏粮

43.2

15.49

     秋粮

45.7

22.03

油料

1.2

0.19

其中 油菜籽

0.96

0.14

     花生

0.24

0.05

棉花

0.10

0.012

蔬菜

9.6

31.03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新成绩2011年,全区共完成成片造林5500亩,植树175万株,年末拥有林地面积34.95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58万亩,林木总量89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209m3,森林覆盖率达30.58%。全年生猪饲养量28.4万头,家禽饲养量745.4万只。肉类总产量2.07万吨,同比增长2.5%;禽蛋总产量1.31万吨,同比增长4.8%;水产品产量2.78万吨,同比下降5.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22万千瓦,同比增长18.5%。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7台,同比增长37.2%;小型拖拉机18186台,同比增长0.9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吨)4.61万吨,同比增长6.7%。农村用电量283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区继续围绕 “工业强区”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15亿元,同比增长21.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9.93亿元,同比增长25.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0.8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1.5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1.62亿元;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3亿元。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8.51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利税5.05亿元,同比增长49.2%,其中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37.6%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区纺织服装、食品酿造和机械电子等三大产业共完成增加值17.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7%。以德力化纤、德顺纺织、箭鹿毛纺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占据主导力量,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4.9%

高新技术较快增长。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66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2.1%,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5.4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产值情况表

行业名称

产 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11

-2.1

食品制造业                        

0.21

1.4

饮料制造业                        

1.95

-18.2

纺织业                            

41.59

34.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41

25.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2.57

-25.8

家具制造业                        

0.19

-45.4

造纸及纸制品业                    

3.18

217.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21

-26.6

医药制造业                        

0.42

-3.1

塑料制品业                        

1.20

22.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94

7.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0

11.6

金属制品业                        

0.25

-8.5

通用设备制造业                    

0.48

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0.60

15.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51

43.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0.24

9.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76

-2.0

 

骨干企业队伍壮大。全区拥有大中型企业9户,比上年增加4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6户,比上年增加4户,其中超20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2户。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列入全区统计范围的工业产品共27个,其中有17个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幅在20%以上的有14个,占82.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减情况表

主要产品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电力电缆

千米

371.92

442.95

 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

9422

416.84

  灯具及照明装置

万套(台、个)

583.14

211.04

  纸制品

729

156.69

  蚕丝

820.50

135.28

  铅酸蓄电池

千伏安时

998076

116.89

  化学药品原药

0.22

100.00

 日用玻璃制品

万吨

1.20

52.55

  

万吨

6.03

48.48

  毛机织物(呢绒)

万米

673.90

36.17

  互感器

5207

33.24

  印染布

万米

23017.84

27.43

  水泥

万吨

27.81

22.03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18.08

20.90

  电子元件

万只

23.50

9.30

  

万米

1276.50

7.91

  塑料制品

7660

4.52

  化学纤维

万吨

6.06

0.00

  饲料

万吨

3.97

-3.98

 小麦粉

万吨

31.03

-8.03

  饮料酒

千升

44925

-8.99

  服装

万件

91.91

-10.60

  钢材

万吨

3.91

-13.74

 大米

万吨

13.66

-16.91

 预应力混凝土桩

万米

64.98

-32.31

  人造板

万立方米

8.96

-47.99

  绒线(俗称毛线)

181.80

-65.17

  鲜、冷藏肉

261

-88.89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6亿元,同比增长36.6%。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企业141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0亿元,同比增长29.2%;工程结算收入100.9亿元,同比增长48.8%;工程结算利润5.4万元,同比增长22.4%,完成建筑施工面积79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1亿元,同比增长24.3%。规模以上投资中,按城乡分:城镇投资完成65.2亿元,同比增长22.1%;农村投资完成9.9亿元,同比增长42.5%。按产业构成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6亿元,同比增长2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6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工业投资44.6亿元,同比增长1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04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房地产投资23.7亿元,同比增长34.8%

一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顺利实施。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马陵路、幸福、项里等危旧片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中央商场、苏豪银座、苏宁广场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区建设快速推进,恒力大酒店、印象黄河、环城西路等进展顺利;洪泽湖西路等亮化绿化工程全面完工。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6%;商品房销售额40.8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7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1%;住宅销售额31.2亿元,同比增长25.2%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同比增长17.5%。按地域分,城市完成零售额69.14亿元,同比增长23.9%;农村完成零售额10.06亿元,同比下降13.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68.15亿元,同比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1.05亿元,同比增长18.8%。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完成零售额44.83亿元,同比增长26.5%,限额以下完成零售额34.37亿元,同比增长7.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4.95亿元,同比增长2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2.95亿元,同比增长55.5%;日用品类实现1.45亿元,同比增长3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2.88亿元,同比增长16.1%;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81亿元,同比增长52.6%;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4.77亿元,同比增长25.8%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分类零售额

指标名称

累计零售额

完成额(亿元)

增幅(%

总计

42.46

26.4

食品、饮料、烟酒类

4.95

25.8

1)食品类

3.20

20.8

2)饮料类

0.98

34.7

3)烟酒类

0.77

38.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2.95

55.5

1)服装类

2.06

59.9

2)鞋帽类

0.61

53.9

3)针、纺织品类

0.28

32.2

化妆品类

0.51

24.8

金银珠宝类

1.81

52.6

日用品类

1.45

35.7

儿童玩具类

0.26

72.1

五金、电科类

0.04

49

体育、娱乐用品类

0.09

18.4

书报杂志类

0.02

1.7

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

0.07

25.6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2.88

16.1

中西药品类

0.23

9.6

其中:西药

0.16

6.4

中草药及中成药类

0.04

-5

文化办公用品类

0.68

10.3

家俱类

0.10

41.1

通讯器材类

0.23

35.1

石油及制品类

10.84

23.2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0.00

35.3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0.74

-4.9

汽车类

14.77

25.8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全年物价总水平前高后低、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增长5.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有涨有落,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涨10.9%5.5%2.7%4.1%5.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回落0.3%0.3%0.2%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7亿美元,同比增长62.9%。其中,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同比增长89.3%;进口总额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协议利用外资1605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项目6个,实际到账外资3111万美元,同比增长21.5%

六、财  

财政税收增长较快。2011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4.95亿元,同口径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86亿元,同口径增长36.5%;基金预算收入5.82亿元,同口径增长30.3%;中央级收入13.27亿元,同口径增长46.7%,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6%

 

2011年财政收入与2010年对比情况

项目

实绩对比

同比增减

2011

2010

增(减)收额

增减(%

一般预算收入

158630

116231

42399

36.5

其中:税收收入

136464

90730

45734

50.4

基金预算收入

58180

44642

13538

30.3

中央级收入

132737

90499

42238

46.7

财政总收入

349548

249780

99768

39.9

 

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两税”及新增企业所得税收入10.56亿元,同口径增长34%地税部门完成地方工商税及企业养老金18.31亿元,同口径增长58.9%;财政部门完成非税及基金收入6.08亿元,同口径增长6.1%

分地区看区直完成财政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长70.2%,乡镇完成财政收入3.2亿元(不含洋河镇),同比增长45.5%;街道完成财政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74.5%;园区完成财政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45%

全区实现财政支出 27.84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1.65亿元,同比增长25.4%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年获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2个,国家火炬计划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个,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个,市级各类科技计划23个。

2011年全区获批各类高新技术企业5个,高新技术产品22个,获得科技成果鉴定42项;获得年度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批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名单8个;获得民营科技型企业等其他荣誉25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显著,当年投入4.5亿元,新增“校安工程”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新建乡镇省优标准幼儿园9所。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共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普比达6:4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76 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3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17所,共有在校总人数94745    人;全区共有幼儿园81所(办园点46个),共有在园总人数15926   人。全区共有教职工人数6338人,其中专任教师5379人。

八、文化、卫生与环保

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全年开展大、中型广场文化活动12次,为城乡居民送戏37场,送电影2100场,送书30000余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改善。艺术创作和生产进一步繁荣。全年文学艺术作品获省以上奖项6个,群文比赛获市级以上奖项8个;戏曲、曲艺作品在市级以上发表13个。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阶段性任务。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网吧专项整治,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网吧51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家,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网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初步形成。全区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7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8个,民营医院卫生院22个。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50人,其中执业医师256人。注册护士174人。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400张。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1036万元,其中环境污染源治理投资额6474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44562万元。全区环境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75.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年末全区拥有污水处理厂4座。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区总人口71.34万人(不含洋河新城),男性

36.65万人,女性34.69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6(女性为100)。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顺利通过省“十一五”终期评估,荣获“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称号2011年,全区人口计划生育率95.5%,人口出生率为8.35‰,人口死亡率为3.65‰,自然增长率为4.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9元,同比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8361元,同比增长19.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34元,同比增长24.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75元,同比增长18.9%。列入统计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027元,同比增长37.9%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685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43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加强就业培训,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1862人;创业培训230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65万人。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全年职工“五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565人、60470人、39200人、40910人和34901人。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达94.1%,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94.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95.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92.5%

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拥有福利企业单位17个,福利企业残疾人从业人员1082人。社会福利事业收养人数2950,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床位数2870张。

社会救济面进一步扩大。全年社会救济人次数72877万人次,集体五保人数3846人,供给金额4198万元。

城乡低保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和23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500元和2800元。城乡低保人员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相关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