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sczxtg@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名称 2019年宿城区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情况简析
索引号 016180106/2020-00019 分类 统计分析   其他    其他
发布机构 宿城区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20-01-22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2019年宿城区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情况简析

2019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6.09万吨标准

煤,同比增长4.6%,用水量292.48万立方米,重复用水量251.71万立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12.3%,万元产值能耗为0.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5%

一、能源消费分布情况

1. 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四个行业。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大行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7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37%;纺织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6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17.8%;化学纤维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9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1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6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10%;这四大行业合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0.8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9.7%,其他21个行业合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3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20.3%

2. 全区仍存在四个高耗能行业。目前,宿城区规上工业中存在四个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合计能源消费量为12.5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47.9%。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两个行业是我区的主要能源消费行业,2019年这两个行业的规上能源消费量为12.3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47.1%

3. 清洁能源使用量占比不断提高。2019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已经全部不再使用煤炭,能源消费品种逐渐向电力、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燃料)和生物燃料集中。

本年度,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共计使用12种能源品种,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燃料)、电力、生物燃料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燃料)消费量为38万吨,折合标准煤10.3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3.9%,电力消费量为8.1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0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2.9%,生物燃料消费量为4.8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8%

4.工业用水量相对稳定。2019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用水量292.48万立方米,其中自来水172.74万立方米,占全部用水量的59.1%,地下淡水100.44万立方米,占全部用水量的34.3%,地表淡水18.92万立方米,占全部用水量的6.5%,雨水和其他水0.39万立方米,占全部用水量的0.1%。重复用水量为251.71万立方米。

 


2019 年宿城区规上工业企业用水结构图

二、存在问题

1. 能源消费过于集中。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1000吨标准煤的企业有24家,合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3.45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89.9%;其中,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10000吨标准煤的企业有4家,合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6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63.6%

综合能源消费量

单位名称

大于10000吨标准煤

光大环保能源(宿迁)有限公司

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

江苏德顺纺织有限公司

江苏箭鹿毛纺股份有限公司

大于1000小于10000吨标准煤

江苏金典玻璃有限公司

宿迁市神龙家纺有限公司

光大生物能源(宿迁)有限公司

江苏宝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五得利集团宿迁面粉有限公司

吉龙塑胶制品江苏有限公司

江苏力帛纺织有限公司

江苏博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大亚木业(江苏)有限公司

宿迁恒润管业有限公司

江苏长顺纺织有限公司

青岛啤酒(宿迁)有限公司

江苏宏富建材有限公司

宿迁新三水水泥有限公司

江苏德利恒棉业有限公司

江苏金鑫建材有限公司

江苏牧香源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江苏宝宝宿迁国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宿迁佳华建材有限公司

 

2. 高耗能行业改革困难。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28家规模以上高耗能行业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部分企业的能源消费量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47.3%,但工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3%。高耗能行业企业在生产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远大于同规模的其他行业企业,但是,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即使企业积极采取节能措施,也往往受到行业特点的限制,无法有效提高能效。

三、建议及对策

1.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政策及技术支持。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是节能措施的重中之重,要加强监测和指导,在用电、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体现奖优罚劣,用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企业降耗增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鼓励引导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科技节能、科学用能,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 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整体提升主导产业的层次和能耗水平。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严把高耗能企业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发展。

相关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