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气温较高,是春季蚜虫繁殖扩散的关键期,若不能有效防治,可能会造成蚜虫暴发成灾,造成芹菜、豇豆等蔬菜生长异常、黄化、萎蔫甚至死亡,从而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各地要加强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蚜虫发生动态,强化防治指导,有效控制蚜虫危害,保障蔬菜生产和质量安全。
一、防治策略
通过协调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实现芹菜等主要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农药残留风险。
二、防治技术
1、清园控害。及时清除大棚内外的杂草,破坏蚜虫的栖息环境。在巡田过程中,一旦发现少量蚜虫,应立即摘除受害叶片或进行局部施药,以降低虫源基数。
2、理化诱控。黄板诱杀:每亩地悬挂20~30张黄色诱虫板,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cm,生长中后期悬挂在植株中上部。防虫网阻隔:在大棚四周覆盖40目及以上的防虫网,进出大棚时确保关闭棚门,或在棚室门口设置缓冲间,防止有翅蚜迁入。银灰膜避蚜:使用银灰色地膜或在通风口处张挂银灰色膜条,以驱避有翅蚜。
3、生物防治。在蚜虫发生初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释放异色瓢虫、大草蛉、六斑月瓢虫等天敌昆虫。释放频率应为每7~10天一次,连续释放2~3次。若田间蚜虫问题严重,应先使用对天敌昆虫相对安全的杀虫剂降低虫口基数,在安全间隔期后再释放天敌。
4、科学用药。生物农药:在蚜虫发生初期,可使用除虫菊素、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控制蚜虫种群。化学农药:优先选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并与新烟碱类药剂(如呋虫胺、烯啶虫胺、啶虫脒、吡虫啉)轮换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注意事项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方法、剂量和技术要求操作。
要优先使用安全低毒生物农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蔬菜蚜虫防治药剂及使用要求参见附表。
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送交就近回收站(点)。
附表:蔬菜蚜虫部分防治药剂及使用要求
蔬菜蚜虫部分防治药剂及使用要求
作物 |
农药 |
有效成分含量、剂型 |
制剂亩用量 或浓度 |
每季最多 施药次数 |
安全间隔 期(天) |
豇豆 |
苦参碱 |
1.5%,可溶液剂 |
30~40毫升 |
1 |
10 |
除虫菊素 |
1.5%,水乳剂 |
120~160毫升 |
/ |
/ |
|
双丙环虫酯 |
50克/升,水分散 液剂 |
10~16毫升 |
2 |
3 |
|
阿维 · 氟啶 |
24%,悬浮剂 |
20~30毫升 |
1 |
3 |
|
溴氰虫酰胺 |
10%,可分散油悬浮剂 |
33.3~40毫升 |
2 |
3 |
|
芹菜 |
吡虫啉 |
\ |
\ |
2 |
7 |
吡蚜酮 |
25%,可湿性粉剂 |
20~32克 |
2 |
10~30 |
|
|
50%,可湿性粉剂 |
10~16克 |
2 |
10 |
|
呋虫胺 · 溴氰菊酯 |
10%,悬浮剂 |
15~20毫升 |
1 |
7 |
|
氟啶虫酰胺 ·联苯菊酯 |
15%,悬浮剂 |
8~16毫升 |
1 |
7 |
|
螺虫乙酯 · 溴氰菊酯 |
15%,悬浮剂 |
20~24毫升 |
1 |
7 |
|
|
30%,悬浮剂 |
10~12毫升 |
1 |
7 |
|
氯氟 · 呋虫胺 |
15%,微囊悬浮剂 |
6~10毫升 |
1 |
7 |
|
噻虫胺 · 溴氰菊酯 |
250克/升,悬浮剂 |
6~10毫升 |
1 |
10 |
|
噻虫嗪 |
25%,水分散粒剂 |
4 ~ 8 克 |
2 |
7 |
|
|
50%,水分散粒剂 |
2 ~ 4 克 |
2 |
7 |
|
苦参碱 |
1.5%,可溶液剂 |
30~40毫升 |
1 |
10 |
|
蚕豆 |
氟啶 · 吡蚜酮 |
50%,水分散粒剂 |
15~20克 |
1 |
7 |
番茄 |
氯虫 ·高氯氟 |
14%,微囊悬浮剂 |
15~20毫升 |
2 |
5 |
溴氰虫酰胺 |
10%,可分散油悬浮剂 |
33.3~40毫升 |
2 |
3 |
|
苦参碱 |
1.5%,可溶液剂 |
30~40毫升 |
1 |
10 |
|
阿维 · 螺虫酯 |
28%,悬浮剂 |
10~20毫升 |
2 |
10 |
|
辣椒 |
氯虫 ·高氯氟 |
14%,微囊悬浮剂 |
15~20毫升 |
2 |
5 |
双丙环虫酯 |
50克/升,可分散 液剂 |
10~16毫升 |
1 |
3 |
|
苦参碱 |
1.5%,可溶液剂 |
30~40毫升 |
1 |
10 |
|
溴氰虫酰胺 |
10%,悬乳剂 |
30~40毫升 |
2 |
3 |
|
茄子 |
苦参碱 |
1.5%,可溶液剂 |
30~40毫升 |
1 |
10 |
注:上述药剂具体使用技术以农药标签上的要求为准;小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蚜虫防治登记药剂品种较多,未列入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