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行走在宿迁市宿城区的乡间小路上,一幅幅“水清圩美、产业兴旺、乡风和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从耿车镇的电商热潮到王官集镇的渔文旅融合,从蔡集镇的农耕文化体验到黄河故道旁的休闲运动小镇兴起,宿城区正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耿车镇大众村,创业热潮扑面而来。这个曾经以废旧塑料加工闻名的“耿车模式”发源地,如今已蜕变为电商集聚、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大众村党委副书记杨坡介绍,村里现有工业企业72家,电商直播团队420家,年销售超千万元的团队就有15家,顺丰、申通等9家龙头物流企业在此设点,日发货量最高达1.1万件。
“我们大众村村民3898人,注册企业和经营户953家,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个创业主体。”杨坡自豪地说,“我们村从最初的废旧塑料加工转型到电商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夏和虎电商工作室,主播姚群正在直播间热情推介产品。姚群告诉记者,她原本在外地打工,看到家乡电商产业发展这么好,毅然选择回乡就业,“现在做主播比传统电商收入更高,工作时间也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工作室负责人夏和虎是大众村创业明星之一。他从传统家具加工起步,紧跟电商发展浪潮,如今拥有自己的工厂和直播团队,并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就业。
生态优先解锁“水密码”赋能乡村振兴
在耿车镇最南端的刘圩村,水成为这里最美的生态底色。刘圩村围绕“水美刘圩、田园风貌”特色,深入开展“六水共治”行动,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强化基础设施、推行积分制管理等方式,加快推进全域水质提升和水系串联。村内保留着“天圆”“地方”两口古井和有历史印记的老物件,建设了前王老宅乡情馆,留住了乡愁记忆。
刘圩村党委副书记刘西蟒介绍:“我们通过村集体、企业和农户三方共同努力,先后投入2500万元进行农房改造和环境整治。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多万元,每年都在逐步提高。”
依托日益彰显的生态优势,刘圩村吸引优质资源开发“土特产”,鼓励村民经营亲水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水密码”真正解锁了好生态,带来了好生活。
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高地
在蔡集镇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以牛与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度假区员工姚梦婷介绍,度假区以“一湖两核六版块”为总体规划,集“吃住行游购娱”全业态于一体,打造高品质、多功能、生态美的长三角乡村旅游目的地。
“暑假期间我们这里基本都是满房状态,游客来自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很多人都是通过抖音平台了解到我们这里,”姚梦婷说,“作为本地人,能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
度假区定期举办田园艺术季、研学踏青节、牛村市集和乡村露营节等主题活动,为游客营造丰富的游玩体验。毗邻度假区的牛角社区是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目。社区党委书记吴沅锴介绍,项目紧紧围绕“水韵牛乡·耕读人家”的整体定位,突出“原址改善住房条件”和“老村人居环境提升”两大重点任务,新建185户,改建翻建188户。
“我们充分征求群众对项目选址、户型颜色等意见建议,统筹推进统规代建和原址插建,”吴沅锴说,“社区还对老树、老钟、老屋进行分类搬迁保护,融入‘牛文化’‘农耕文化’,动员组织一批老手艺人参与项目建设,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明。”
渔文旅融合拓展强村富民新路径
在王官集镇,渔文化创意产业园正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园区依托朱海休闲垂钓基地和丰富的垂钓资源,围绕“一根竿钓起一片产业”,打造集渔养殖、渔垂钓、渔具生产、渔具直播、渔装饰画、渔特色餐饮、渔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链。
园区规划建设1.3万平方米渔具直播基地,以“培育100名主播、引进50家渔具销售企业”为目标,打造全国首家钓具云集散中心。目前已建成渔具展示展销中心、全国首家垂钓文化馆,引进多家渔具制造企业,休闲垂钓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毗邻园区的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以“水美朱海,渔乐田园”为主题,打造具有康养度假、渔乐美食、农事体验、会议研学、体育休闲运动五大业态的田园综合体。小镇持续打造自有品牌节庆、赛事活动,先后开展百万垂钓大赛、九九重阳龙舟邀请赛、环湖跑等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融合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耿车镇的电商产业到王官集镇的渔文化,从蔡集镇的农耕体验到全域的农文旅融合,宿城区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四化”同步发展为引领,将和美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推动村庄建设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之路。
目前,宿城区已创成9个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河故道国家农业公园片区、都市农业片区入选省级示范片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全省唯二),高分通过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中期评审。
未来,宿城区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保留乡愁记忆,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