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锅滋滋响,金黄色的车轮饼在热油中翻滚,用长筷轻轻翻动,满屋弥漫着甜香……这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传承百年的非遗滋味。
走进埠子镇广大茶食店,不同馅料的车轮饼应有尽有。“皮,是车轮饼最基础也最讲究的部分!水皮、油皮彼此相间,叠化出层次细密分明的酥皮,包裹着猪油白糖馅料,再点缀核桃仁、糖桂花与红绿丝,这就是经典的猪油白糖馅。”非遗传承人刘元门边包馅料边介绍。近年来,他们还与时俱进开发出了豆沙、芝麻、五仁、紫薯等新口味以及草莓、哈密瓜等水果馅。
2023年,这项曾获乾隆题诗“宿迁有饼若车轮,香脆酥甜妙化神”的技艺,入选《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19款运河代表美食,老店“广大茶食店”也正式挂牌为宿城区非遗工坊。如今,女儿刘莉正通过线上销售,将这份“宿迁非遗滋味”送往全国各地。
穿过飘着甜香的街巷,肖桥村的剪纸课堂里正传来“咔嚓”声。从如何折叠红纸,到如何巧妙地运用剪刀剪出想要的图案,退休老教师、剪纸艺人陈茂忠耐心地示范着,孩子们则认真观察,然后动手尝试。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纷纷出炉,每一件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也承载着剪纸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希望。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剪纸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自2013年起,陈茂忠就在肖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义务教授儿童折叠、剪刻技法。
据了解,在埠子镇,剪纸这项民间技艺有近千年历史,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每逢年节或嫁娶喜事,家家户户都会请老艺人剪纸裱糊张贴,营造喜庆氛围。近年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技艺,肖桥村建设了剪纸博物馆,请民间艺人对剪纸作品进行挖掘整理,同时聘请市内剪纸名师来此免费培训村民,传承非遗文化。
漫步蚕桑村的千亩桑园,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明清时期 “家家有桑、户户养蚕” 的盛况虽已远去,但那份对种桑养蚕的执着却从未褪色,而蚕桑被手工制作技艺,也正在埠子镇酝酿新的非遗篇章。
在埠子镇的一家蚕桑被手工制作工坊里,4位老手艺人正专注地忙碌着。他们站在四个方位,同时握住绵兜边缘,凭借巧劲缓缓拉伸。蚕丝特有的韧性在双手牵引下延展,逐渐形成一张薄如蝉翼、质地均匀的丝绵片。如此工序需反复进行,通过层层叠加,直至丝绵达到理想厚度。看似简单的动作,但时刻考验着匠人对力度与节奏的精妙把控。
“蚕丝被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选茧、煮茧、去蛹、剥棉、晾晒、扯棉、翻扯成胎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与成品质量紧密相连,不容疏忽。我们选用的埠子蚕茧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蚕丝被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制作工坊负责人说道。
如今,埠子镇正以文化为脉、以特色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接下来,埠子镇将持续推动非遗技艺在乡土生根发芽,让非遗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创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张佳平 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