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一包包水稻种子正从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江种业”)的仓库装车,发往全市农资门店,为即将到来的夏种做准备。这家曾因缺乏自主品种而举步艰难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当地种业振兴的生动样本。
200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的戴传刚加入中江种业时,公司正面临发展瓶颈。“那时,公司尚未掌握种子自主培育技术,主营业务仅限于代理销售其他企业的种子。技术短板致使公司经营规模难以拓展,利润空间极为有限。”中江种业副总经理戴传刚说。
转机源于政府的精准扶持。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区科技部门获悉企业困境后主动对接,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助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扶持资金从最初的数万元逐步增长至数十万元,到2024年,企业更是获得了250万元的省级资金扶持。政策的“输血”显著加快了企业的“造血”步伐。
多年来,中江种业组建研发团队,建设科研基地,成功选育出“江麦186”“江麦277”等自主小麦品种,单个品种年销量达300万公斤;建成5万亩稻麦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苏北、辐射邻省的良种推广网络。2023年,中江种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一粒种子,可革新一个产业;一家企业,能带动一方发展。中江种业的成长历程,是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更是农业企业坚守创新初心的真实写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类似的“中江故事”正在广袤田野间不断上演。戴传刚展望未来时表示,企业将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宿迁力量。(董悦 葛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