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sczxtg@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为民服务>服务专题>教育服务>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宿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重点事项清单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6-22

各义务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局机关相关科室:

为深入开展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水平,依据省教育厅研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重点事项清单》和市教育局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重点事项清单任务分工方案》,结合科室职能及学校工作,制定《宿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重点事项清单任务分工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宿城区教育局

                    2023620

宿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重点事项清单任务分工方案

一、 教育行政部门重点事项

1.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坚持五育并举,杜绝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等不良倾向,不将升学率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资源配置等挂钩,切实优化我区教育生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责任科室:教育科、督导科、教师工作科)

2.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任务落实。每年专题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不少于2次,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提请政府完善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专项行动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会议不少于2次,定期分析研究并推动工作落实。做好新闻宣传、舆情稳控等工作,畅通群众监督举报途径,对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学校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责任科室:教育科、办公室)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育局至少分别择优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干和1名专职教研员。为所有中小学校至少各配置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各中小学校按师生比1:1000的标准要求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通过招聘、转岗等方式配备专任教师,确保2025年年底前配备到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研制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与科研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期专题培训,提升所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遴选一批中小学校开展“全员导师制”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开。(责任科室:教师工作科、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民办教育科、职成教科)

4.健全工作协同机制。联合公安、民政、卫健、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帮助每所学校建立关爱工作小组,对重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关爱。与相关部门共同建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会同卫健部门建立属地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同机制,设立学生心理危机诊疗“绿色通道”。(责任科室:安稳办、教育科)

5.开展调查复盘工作。联合公安部门和有关专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极端事件调查工作小组,对属地发生的每一起学生心理健康极端事件开展调查复盘研究工作,形成内容全面、分析透彻、有针对性、有务实举措、篇幅不少于3000字的个案调查复盘报告,并于事件发生两周内上报市教育局。(责任科室:安稳办)

6.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区域内招生行为,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杜绝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考“状元”、高分考生和升学率。(责任科室:教育科、民办教育科、招办)

7.强化督导问责。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专项督导制度,每年至少组织1次面向辖区学校的专项督导;组织责任督学开展经常性督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极端事件追责问责机制,对失职渎职的学校和个人,依法依规予以相应处理。(责任科室:督导科、办公室)

二、学校重点事项

8.完善工作机制。学校领导班子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会议,每学期不少于2次。成立学校党政主 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专班,制定专项工 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经费保障、考核激励、追责问责等工作机制。

9.落实课程课时要求。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班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并纳入教学计划和课表。结合主题班团队会等开展学生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每生每学期参与不少于2次。

10.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用,并根据师生比1:500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必修内容。引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关心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11.巩固阵地建设。设立标准化的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每 周不少于8小时,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公布校内外心理求助电话、信箱等,保障学生能够知晓。

12.设立学生心理委员。自小学四年级起配备学生心理委员, 每班不少于2名(男、女生各不少于1名),定期开展学生干部和心理委员培训。

13.做好心理健康摸排和危机干预。每学年对每个学生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级建档、分级管理、分级干预;对重点关爱学生成立由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关系较好同学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关爱小组,做到心理健康一人一档、危机干预一生一策

14.注重家校协同。组织开好家长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作为家长会的必讲内容。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常态化开展家校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学生每年至少开展1次家访。建好用好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每学期针对家长至少开展2次专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课,引导家长掌握正确教养方式和基本的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处理技能。

15.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严格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的五项管理规定,严控考试频次,严禁成绩排名,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更加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大科学教育资源供给,增加科技社团、兴趣小组等活动。

16.推行“五个一”行动。大力推行每周上好一节打动学生心灵和情感的班会课(或思政课、心理课);每天保证学生户外一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活动;学生每周在学校或家庭参加一次以上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每周组织学生参加一项科技类、艺体类兴趣活动;每天安排不少于半小时的自习或自由活动时间。

三、教师重点事项

17.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不少于10课时;与学生开展个别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不少于6小时。班主任或相关教师每学期组织1次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团队会,在每学期开学前、期中期末考试前后等时间节点,与相关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

18.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班主任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不少于2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会的必讲内容,常态化支持、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定期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心理状况。通过“给父母一封信”“父母信箱”“亲情包裹”等方式,畅通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渠道。

19.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摸排和危机干预。所有教师按照学校安排,通过谈心谈话、行为观察、调查了解等方式摸排学生心理状况,做好档案记录和隐私保护。积极参加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做好关心关爱工作,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提醒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

20.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所有教师严格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的“五项管理”规定,不得随意增加学生作业量,不得擅自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更不得言语侮辱学生、违规体罚学生。积极开展“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每个学生每天与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每天参加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