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姜庆国带队到宿城区调研青少年体育工作。调研期间,他专门来到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城北路校区,在现场观看学校排球队、自行车队等运动队训练后,他对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据了解,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城北路校区于2023年入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罗雪凰、罗静等体坛新星正是从这所学校的运动场“奔向”全国乃至国际赛场。2023年城北路校区周勇吉在泰国举行的亚洲青年沙滩排球锦标赛中获得第三名,在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中勇夺第一名。
图为2023赛季国际自行车联盟世界青年场地自行车锦标赛,罗雪凰获得女子500米个人计时赛冠军并打破青年世界纪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发展青少年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要“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围绕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聚焦青少年身心健康
宿城区在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上“探新路”
在深化体教融合上“辟蹊径”
全力打造健康校园
夯实基础,发展势能不断蓄积
全面提升校园体育硬件配备,近五年,总投入2.2亿对城乡学校的风雨操场、运动场、体育馆等场地新建、维修,投入550万元配备学校体育器材;注重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近5年,通过校园招聘、公开招聘等形式,共招聘体育教师105人,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强化校园体育发展制度保障,先后出台《宿城区体教融合实施方案》《宿城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宿城区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实施方案》,为全区发展青少年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健康第一,学生体质稳步提升
全区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校体育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艺2+1”、体育社团等活动,目前全区中小学已经成立篮球、足球、排球、空竹、花绳等200余个体育俱乐部,逐步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格局。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7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3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1所,“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6所,“宿迁市体育特色学校”9所。
宿迁市实验小学跳绳特色阳光体育大课间
为助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轮滑、体育舞蹈、武术、围棋等项目进入校园,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各校严格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有序推进青少年脊柱侧弯、肥胖及近视防控干预工作,全区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显著提升。
双向融合,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市队校办成效初显。宿城区充分发挥座下区优势,不断深化与市体育局相互协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在市实验学校布点橄榄球、赛艇项目,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城北路校区布点自行车、击剑项目。宿城区籍运动员在第33届巴黎奥运会荣获橄榄球团体第6名;第19届亚运会取得橄榄球项目冠军,实现了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世界青年自行车场地锦标赛中获得2金1铜,2次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在首届学青会上,获得橄榄球、网球、自行车、排球、足球等7个项目金牌,全市11枚金牌,占比63.6%。在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上夺得23金,全市57枚,占40.4 %。在市六运会青少部比赛获金牌144.5枚,荣获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市体育后备人才贡献奖。
宿城籍运动员马晓丹闪耀奥运赛场
赛事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学段和年龄段、校内和校际、区级与市级相结合的市、区、校三级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鼓励学校举办班级联赛、年级联赛、校际比赛、主客场赛等多种形式比赛。每年组织开展“区长杯”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精品赛事、田径运动会、体育节等区级赛事活动,丰富赛事项目,拓宽青少年参赛覆盖面,为选拔优秀体育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青少年体育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环节,全民健身也为青少年体育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目前,宿城区正在全力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宿城区将以此次创建为契机,创新“体育+”模式,深化体教融合,持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文稿:李冉
编辑:郑君朋
审核: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