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暑假课“火热进行”。然而,“火热”背后,退费纠纷、合同漏洞、师资争议、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近期,为规范艺术培训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宿城区司法局联合区文广旅局,开展“调解+法治体检”进艺术培训机构活动,通过“精准把脉+对症开方”,为辖区艺术培训行业送上“法治礼包”。
一、纠纷调解“面对面”,化解矛盾在一线
“孩子上了两节课不想学了,机构却说要扣5%违约金,这合理吗?”“老师离职了,机构一直拖着不退课时费,我们该找谁?”这些家长们的困惑与诉求,反映出退费争议、课时纠纷、师资矛盾等高频问题的普遍性。宿城区司法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精心组建了由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构成的“调解小组”,主动走进艺术培训机构,搭建起家长和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以“面对面”的方式,用心倾听双方的声音,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为矛盾化解寻找最佳途径。
在宿城区双庄街道某艺术培训机构,调解员遇到一起典型退费纠纷:学员家长因孩子升学计划调整申请退费,机构却以“合同约定‘开课后概不退费’”为由拒绝。调解员会同社区法律顾问现场核查合同,指出“‘概不退费’条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平原则”,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按未上课时比例退还剩余费用。“原本以为要打官司,没想到调解员几句话就解决了!”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家长们对调解工作的认可与感激。
二、法治体检“把脉开方”,助力机构合规经营
“合同里没写清楚课时计算方式,差点惹了大麻烦!”“原来聘用兼职老师也要签劳动合同,不然可能被罚款!”在宿城区浙富世贸广场某艺术培训机构的“法治体检”现场,机构负责人王校长一边翻看《法治体检报告》,一边感慨。针对艺术培训机构法律风险高发领域(主体资质、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等),宿城区司法局制定《法治体检清单》,为艺术培训机构提供“上门体检”服务。
在体检中,社区法律顾问发现部分机构存在退费条款模糊(如“特殊情况可退费”但未明确情形)、劳动用工不规范(如兼职教师未签合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小毛病’,却可能引发大风险。”某社区法律顾问介绍:“之前某机构因未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被投诉后,经过劳动仲裁支付双倍工资,差额达到1.7万元”。目前,已出具《法治体检报告》2份,明确整改建议和法律依据,后续将进一步跟踪整改措施,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让机构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三、普法宣传“精准滴灌”,营造行业法治氛围
“如何识别‘黑机构’?”“签合同要注意哪些条款?”在活动中,普法宣传同步跟进。宿城区司法局和区文广旅局通过微信群推送“退费维权指南”“合同签订避坑指南”等推文,让法律知识能够随时随地被获取。同时,结合“某机构因退费纠纷被处罚”“某工作室因课程抄袭赔偿XX万元”等案例,进行以案释法,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以前觉得‘签合同’就是走形式,现在才知道合同条款直接关系到机构存亡。”某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刘女士表示,培训后已对所有合同进行修订,并新增“退费标准”“师资变更处理”等条款。
下一步,宿城区司法局将建立长效机制,把“调解+法治体检”进艺术培训机构的服务延伸至所有校外培训机构、托管机构,常态化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服务。通过定期回访与跟踪服务,确保各机构有效落实法治整改建议,持续优化行业法治环境,助力校外培训行业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