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sczxtg@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提交人大报告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名称 关于宿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016180632/2020-00013 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其他    报告
发布机构 宿城区发改局 发文日期 2019-12-27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关于宿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区上下按照区委五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的部署要求和区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六增六强,全力做好产业转型、改革创新、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行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7.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件,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分别超过预期目标0.7个、0.3个、2.5个、0.3个百分点和0.82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8%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01%、城镇登记失业率1.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基本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距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总的来说,区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越发坚实。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围绕市千百亿级产业培育工程,持续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成功召开中国新材料(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和第四届激光装备产业发展大会,预计全年全区“2+1”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10.1亿元,增长13.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1%。激光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两大先进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00%30%以上。分两批次发放2018年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累计金额6886.7万元,为历年来最高。深入推进企业培育“521”工程。全年完成实际出资额超2000万元兼并重组企业7家,实施千企千万技术改造项目52个,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家、省级新产品新技术41个,4家企业通过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积极打造产业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科技综合体项目进展有序,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9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0%,中国矿业大学企业技术转移中心宿迁分中心正式运行。

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深入推进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2个、总投资达690亿元,分别增长43.6%73.7%,计划总投资230亿元的恒力时尚产业园项目成功落户。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项目推进“1+2”工作机制,开展五比竞赛活动,组织3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个列省、35个列市重大项目全部达到序时进度,完成投资136.3亿元,占年度计划105.6%。通过市认定新开工项目64个、新竣工项目46个,分别增长100%7%重特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淘帝实业、先河半导体、城投远大等超1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华科创智、天朔股份、玛吉克等超10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有力支撑全区投资稳定增长。

三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围绕“34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大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倍增、投资提速、企业登高三大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宿城区关于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组建现代服务业专业招商局,全年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56个,总投资30亿元的新城吾悦广场、总投资20亿元的红星天铂购物广场成功落户。全区规上物流企业达到17家,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3家,运河宿迁港创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计划总投资213亿元的33个列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进展有序,传化公路港、宿迁跨境电商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式运营。中心城区面貌持续改善。深入实施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力推进总投资170亿元的43项中心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骆马湖路西延工程建成通车,青年路及西湖西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关口城市之家、魏井邻里中心等便民项目交付使用。深化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完善六位一体、点面结合”“挂钩共建”“周六志愿服务等制度,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四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宿城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定目标、调结构、抓产业,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更加注重农业项目招引。开展特色农业招商推介会8场次,全年新签约项目33个,德利尔、爱吉尔、硕大果蔬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体量大、质态优的重大项目落户我区。更加注重高效农业发展。新增高效品种农业面积5.1万亩、高效渔业设施面积2450亩,新通过农业农村部认证的绿色食品16个,陈集葡萄、埠子蚕茧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家评审。87个村居达市级一村一品一店标准,达标率70.2%新增家庭农场15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更加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启动建设农房改善项目15个,搬迁群众6980户,亲亲家园、刘圩新型农村社区、荷香园等8个项目完成竣工,建成改善住房4850套。开展全域生态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建设,其中省级试点乡镇3个,市级试点乡镇3个;建成四好农村路”54公里,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省级三化示范村5个。全面推进公共空间治理,预计平均每村可增收21.9万元。

五是改革创新逐步深化。加强改革试点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4个、省级改革试点8个。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进展有序,宿迁运河港配售电公司实现实体化运营,签约电量超4亿度,企业用电成本降低10%。国家信易租试点项目初见成效,为新入园20户信用良好企业减免租金26万元。深入推进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市场化运营,推动敬老院体制改革,建成项里街道永阳社区、双庄街道盛世嘉园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开展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张网建设,网上审批事项办结率达到100%,获批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抓好审批服务源头端”“审批端”“窗口端三个重点环节,建设运行宿城区优化营商环境政企互动服务平台,填补全链条审批环节空白,实现企业线上开办全流程全链通模式,进一步营造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新增农村产权交易1509笔、成交金额1.45亿元。

六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93项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全区民生支出达28.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2%。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孤儿养育等标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超目标6个百分点。全面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对六大类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323.6万元。创业就业服务机制日趋成熟。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获国家人社部“2017-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表彰,青岛啤酒获评省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激光产业园获评2018年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园区。教育、医疗、供水三项实事有力推进。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南校区、项里学校、太湖路小学、蔡集小学分校开工建设;龙河中心卫生院完成主体工程施工,中扬镇、王官集镇获评国家卫生镇,屠园乡、埠子镇获评江苏省卫生乡镇;启动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更新工程,管网漏损率下降至35%。深入开展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基本完成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进“263”专项行动,PM2.5平均浓度下降9.8%,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获评黑臭水体整治国家示范城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侦办了“4·03”“ 3·27”两个省挂牌督办项目,连续13年被评为江苏省平安县(区)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对照实现全面小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业经济短板仍然突出。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连续同比下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总量的7.6%左右,与2018年基本持平,15%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退库风险。二是重特大项目招引与周边县区差距较大。2019年,全区新招引符合开工条件项目64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3个,分别少于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30个、17个、14个;市认定5亿元以上新开工、竣工项目分别为10个、8个,比宿豫区分别少8个、2个。三是全面小康社会短板弱项仍然存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短板尤为突出,大班额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公办医疗相对滞后,文化建设无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照全面小康标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等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距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为进一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对标高水平全面小康要求,参考市指标设置情况,2020年我们对之前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指标调整为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巩固率,增加三大千亿级产业产值、实际使用外资、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3项指标,设置了15项指标。202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和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预期目标(%

1

地区生产总值

7以上

2

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

7.5左右

其中:工业投资

9左右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左右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4左右

5

三大千亿级产业产值

10

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9

7

实际使用外资(美元)

1亿

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左右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7左右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9左右

10

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巩固率

100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2以内

12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2.05以上

1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8

14

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064(现值)

15

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为全面完成2020年各项计划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六增六强,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抓好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围绕市培育千百亿级产业目标,全力抓好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力打造高档服装基地,推动德力化纤技改项目、恒力时尚产业园、牛仔服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深入推进光电产业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年内天河半导体、永年激光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实现开票销售增长30%以上。绿色建材产业进一步拓宽产业门类,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深入实施“521”工程,鼓励企业新增中高端生产设备,加快机器换人,实现效率提高、产能提升,全年完成实际出资额500万元以上兼并重组企业10家,实施技改项目50个以上、智能化改造项目10个以上。

(二)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聚焦重特大项目招引。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定位,灵活运用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基金招商等市场化手段,不断提高招商质量,确保全年新引进符合开工条件亿元以上项目8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同时,加大对签约洽谈项目落地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项目用地指标,确保项目落地率、开工率实现双提升。加快项目推进力度。围绕2020年编排实施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省级重大项目,尤其是恒力时尚产业园、牛仔服装产业园等重特大项目,强化前期手续办理及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的关键节点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力争年内通过市认定新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建设,深层次推进全区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三)抓好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启动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布局,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以上。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主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重点招引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项目,年内引进2000万元以上重大农业产业项目10个。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年内新增家庭农场100个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加快推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程,确保年内建成住房50万平方米,改善群众住房条件4300户以上。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持续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年内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70个,带动就业3500人以上。

(四)抓好现代服务业,提升三产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确保三产占比逐年提高。以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为重点,全力招引现代服务业项目,年内新招引服务业项目100个以上、200万元以上总部经济项目20个以上。全力推进青年路商圈、幸福路商圈繁荣振兴,加快推进西楚农贸市场和宝龙24街精品街区改造升级。编制2020年拟实施重点服务业项目,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0%以上。加快建设新区商业配套项目,以新区商业综合体建设为龙头,打造沿清水河商业街,年内新城吾悦广场、红星天铂购物广场主体竣工。紧抓高铁商务区建设契机,提前谋划、尽早布局,发挥主城区优势,充分抓住高铁带来的机遇,推动服务业发展再上台阶。

(五)抓好社会民生保障,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聚焦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对标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加大民生实事领域资金投入,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深入开展教育基础建设攻坚年活动,全面启动总投资13.2亿元的八一路小学等7所学校建设,确保8月底前太湖路小学、项里学校、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南校区、蔡集小学分校等4所学校投入使用。全力推进龙河中心卫生院建设,确保年内龙河中心卫生院正式运营,罗圩乡、陈集镇、洋北镇医院中医馆投入使用。加强医养结合工作推进力度,引导部分乡镇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开设医疗护理型床位或病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全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实现黑恶积案、问题线索双清零目标。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有关缩略语及名词解释

1.六增六强即项目增速强发展、创新增效强改革、绿色增值强生态、收入增长强民生、城市增能强内涵、文化增色强底蕴。

2. “521”工程: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成果转化、规模发展,到2020年新增挂牌上市企业50户,实施兼并重组企业200户,组织企业实施1000个设备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

3. 一村一品一店:一村培育一品、以一品做响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的目标,是我市首创的以村居为单位,以特色地产品为依托,以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种养大户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创业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4. 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5. “263”专项行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两减即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化工产能;六治即治理两湖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环境隐患;三提升即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

6. “34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构建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现代旅游、健康养老、房地产四大生活性服务业,电子商务、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三大新兴服务业为主体的“343”现代服务业体系。

相关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