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关于宿城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
索引号 | 016180632/2019-00011 | 分类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报告 |
发布机构 | 宿城区发改局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我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全区上下按照区委五届五次、六次全体会议的部署要求和区人大五届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六个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六增六强”重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9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1.8%。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深入推进“521”工程,完成总投资23.3亿元的技改项目52个,沃绿宝、柯信纺织在省股交中心“价值板”成功挂牌,完成省级新产品鉴定36个。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81.2亿元,同比增长10.2%。持续聚焦产业集聚发展,绿色建材、激光装备两个市级先进特色园区快速成长,成功召开第六届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和第三届激光装备产业发展大会,纺织服装、绿色建材、激光光电三大产业实现开票销售120.4亿元、增长9.7%,占规上工业总开票销售比重达 66.4%。开发区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激光智造小镇获评“2018年最具潜力特色小镇”,激光产业园获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深入推进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8个,其中申龙客车、天朔医疗等7个项目投资额均超10亿元。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97个重大产业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97.5%,其中25个列省、列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0.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四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市认定新开工项目32 个、新竣工项目43个,完成率分别为200%、358%。国电二期、华科创智一期、赛木科技、大亚圣象建成投产,靳塘、白堡城市之家、文体中心投入使用,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徐宿淮盐高铁宿城段完成铺轨,有力支撑了全区投资平稳增长。
(三)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六大工程”,首次举办高规格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全年新招引服务业重点项目77个,传化公路港一期竣工试运行,运河宿迁港物流基地获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2.6亿元、增长6.2%。城乡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矿山片区、自来水厂周边等10个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启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程,出台区级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84户“四类”重点人群危房改造。乡村振兴活力持续激发。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建成2000亩乡镇生态农业示范园5个,新增家庭农场152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产业化联合体3家,“一村一品一店”达标率达79.8%。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罗圩香茄”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四)生态环境稳步改善。“263”专项行动强力推进,全年PM2.5浓度均值下降3.6%,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66%,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投入1.3亿元实施京杭运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水美景美、生态宜居的运河风光。全面落实“河长制”,在全省率先完成河湖“三乱”整治任务,投入3.05亿元完成西民便河、清水河等6条城市河道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5座,耿车镇农村垃圾分类项目获评全国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案例,埠子镇、龙河镇获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新增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村庄污水处理站29座、铺设管网490公里,镇区污水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
(五)改革创新逐步深化。加强改革试点争取,新增国家级试点7个、省级试点20个。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3550”和“不见面审批”改革为中心,大力推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服务,精简办事手续16项,全年网上办件超16万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宿城控股集团完成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整合,众安集团、润民水务、港口发展公司加速发展壮大。深化村级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小田并大田”工作有序开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徐红星院士工作站入围省级院士工作站评选,“两站两院”研发机构实体化运作。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7家,德力化纤技术中心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7%。积极开展“梧桐引凤”和“钟吾优才”培养计划,新增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8人。
(六)民生福祉持续提升。34项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全区民生支出达2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14个村居卫生室获评“省级示范卫生室”,农村改厕工程圆满完成,建成区级智慧养老信息中心,智慧养老初见成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完成中扬实验学校分校新建、南师附中宿迁分校扩建工程,创成“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创成“中国曲艺之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提高到135元/月、510元/月、450元/月。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760万元,启动产业扶贫项目23个,发放小额扶贫贷款 8700万元,农村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达到80%。
总的来看,2018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稳增长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服务业质态偏低,工业经济不强,城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有待增强。二是民生支出压力较大。受到结构性减税等政策性因素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地方财政增速降低,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仍显不足。三是企业发展压力增大。受市场环境变化、新增长点不足、环保约束趋紧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将面临要素成本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经营困难加剧等诸多严峻挑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城的攻坚之年。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设置,主要是考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对标全面小康要求,既立足实际、充分预期,又高点定位、自加压力,按照确保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不低于2018年发展速度的原则,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奋力当好中心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全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参考全市的指标设置情况,建议2019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和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宏观上,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呈现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性更多、风险和挑战更加复杂的局面。从GDP核算指标看,2019年受益于城市经济加大扶持推进力度,工业增加值以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有望提高;农房改善工作全面发力,建筑业增长继续提速,经济企稳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综合以上因素,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以上。
(二)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市“168”招商机制推行,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签约项目数、协议投资额、新开工项目数等都将有一定的提升,随着编排的2019年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类等重点项目有效推进,将有力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但考虑宏观经济下行因素,2019年企业增产增资困难依然较大,为稳妥起见,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当前情况和趋势看,2019年消费增长趋缓可能仍将持续,但随着提高纳税起征点、降低家庭结构性税负支出,以及房地产价格稳控等扩内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特别是随着全市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主城区的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挖掘和释放。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
(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两年来,受市场需求减少、环保停限产、生产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我区工业总产值和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16年、2017年分别增长11%、7.5%,预计2018年增长6.5%,降幅在逐渐收窄。随着招商成果不断转化,以及“2+1”产业集聚和乡镇工业发展,全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将有所提升。但考虑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作为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的一项重要指标,2018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到27%。近年来,我区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大力推进激光智造小镇建设,加大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招引,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综合考虑我区实际情况,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8%。
(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9年,随着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全区财政增收压力也将持续加大,但随着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加快发展,财政收入预期有一定增长,结合财政保开门、保民生、保发展的硬性要求,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全区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2%。2018年预计增长9%。2019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区全民创业、脱贫攻坚等工作深入开展,居民收入增收基础将越发坚实。但考虑到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为稳妥起见,建议安排2019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左右。
(八)农村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该指标既是省对市区考核的高质量发展个性指标,也是全面小康的考核指标。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农村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提升明显,2016年、2017年分别为28%、55%,预计2018年达到80%。为完成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的小康目标,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农村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为基本完成任务。
(九)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区将持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就业创业精准扶贫,优化创业服务生态环境,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以内。
(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为1.52%、1.6%、1.84%,预计2018年为1.91%。考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92%。
(十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18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为2.75件。随着落户项目质态不断提升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现,结合市指标安排,建议安排2019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78件。
(十二)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实现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六稳”、省委“六个高质量”、市委“六增六强”战略部署,以人民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突出项目为王,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定围绕“工业强区”目标不动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以大项目、好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头版头条”,不断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高端化、组织化水平,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全力提升招商实效。加大“四新”项目推进力度。紧紧围绕省、市区级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强化时间节点意识,按照新建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倒排工期,确保申龙客车、天朔医疗、天河半导体等项目启动建设,激光智造小镇项目加快推进,开发区、运河宿迁港、吴宿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建成投入使用。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大力提升工业质效。持续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深入实施“521”工程,聚焦规模化培育、高端化引领、绿色化改造,整合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支持重点向研发环节、应用环节倾斜,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加快推进纺织服装、绿色建材主导产业和激光光电先导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进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质量效益提升。
(二)突出城区繁荣,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抓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需求不断扩张的契机,深入落实服务业发展“六大工程”,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绿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健全完善“个转企、下转上”、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扶持政策,加大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和优质服务业企业招引力度,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坚持把搞活流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切入点,积极挖掘消费潜能,释放消费需求,培育电子商务产业链,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业态和功能聚集,推动老城区、市府新区等板块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宿城新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运河宿迁港现代物流业提速发展,放大中心城区人气商气集聚效应,积极打造宿城新区中轴线商务集聚区、开发区科创服务业集聚区、运河宿迁港物流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贡献份额。
(三)突出改革创新,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瞄准“3550”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统一的政务服务工作机制,逐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推动国资平台市场化、产业化,创造更大效益。围绕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队培育计划,统筹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科技创新综合体,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突出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把握生态文明高质量的要求,围绕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核心景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强化工业、交通、建筑等多领域协同共治,持续开展工业废气减排、机动车污染防治、建筑工地扬尘管控等综合整治行动,确保PM2.5浓度同比降低3.8%以上,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超68%。全面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朱海·牛角淹水环境修复、宿城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古山河、古黄河后续治理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长效管控,确保区域水环境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彻底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大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推动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村庄污水处理站21座。持续提高文明水平,深入宣传“宿迁文明20条”,巩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擦亮生态文明宿城名片。
(五)突出乡村振兴,保障民生事业稳定发展。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聚力聚焦扶贫开发、产业发展、住房改善、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力保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鼓励支持发展电商经济、“家门口就业”等工程,重点支持龙河、屠园、中扬、埠子、耿车、王官集等乡镇建设壮大扶贫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大力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引进一批“国字号”、“省字号”龙头企业,落户一批“加工龙头+基地”、“销售龙头+基地”的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大做强罗圩“城市菜篮子”,做精做优罗圩香茄、洋北西瓜、耿车多肉、陈集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严格按照 “五通八有”标准和“十到位”要求,高标准推进19个农民群众住房改善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考虑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水利建设、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精品乡情馆建设,以乡情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深入推进教育布局规划落实工作,启动项里学校、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南校区等4所学校建设,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继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提档升级工程。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开展“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为抓手,强化精准脱贫举措,确保在全市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表
2019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9年预期目标(%)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6.8以上 |
2 |
固定资产投资 |
7左右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9左右 |
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8左右 |
5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28 |
6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5左右 |
7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7左右 |
8 |
农村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 |
基本完成任务 |
9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以内 |
10 |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1.92 |
11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2.78 |
12 |
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指标计划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