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改造以后真不错,大家特别喜欢。”日前,在洋北街道仙女路东侧的口袋公园,居民管建平正带着孙女来公园玩。不远处,孩子们在儿童游玩区滑滑梯、荡秋千,大人们则坐在一旁的长廊下一边聊天,一边看着孩子,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
据了解,洋北街道类似这样的口袋公园共有11处,改造成效覆盖整个街区。口袋公园建设是洋北街道2025年开展小微公共空间整治的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来,该街道聚焦百姓关注的休闲娱乐空间短缺、公共便民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聚焦不同应用场景和生活场景,精准施策,对小微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和提升,进一步提高“使用度”和“实用性”。
“‘小微公共空间’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色。”洋北街道办事处主任吴昊雨介绍,口袋公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功能也不同,规划设计中要在绿化布局、硬件设施配置等方面着力,让小公园发挥大作用。学校、农贸市场等周边区域,对停车位需求大,因此因地制宜施划“潮汐”车位、电动车停放点、设置休息长凳等,满足群众需求。居民小区内公共空间形态多样,不是每处空间都适合嵌入活动场地或服务设施,在保证安全性和可达性的前提下,结合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探索“一处一策”。
以仙女路东侧空间景观提升项目为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活力空间打造,整体设计采取简洁手法,通过完善功能设施、植入绿化生态、营造休闲场地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场所。”吴昊雨介绍,项目建设中最大程度保留了周边自然环境的原始质感,使整个空间既有现代感又不失自然和谐。
城市公共“微空间”承载着民生“大幸福”。下一步,洋北街道将以小微公共空间整治为契机,加快建设群众身边的高品质微空间,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和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幸福。